旅游趣闻(291)扬州瘦西湖
文、图/51年的老刘

每当提及扬州时,自然而然会吟诵一句诗: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。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。这是一首送别诗,寓离情于写景。烟花三月下扬州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:“烟花三月”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“扬州”。一曲悠扬的歌声,表达了无尽的思念、惜别、问候、思念和寄托。也让后人无限向往扬州。
扬州,古称广陵、江都、维扬,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,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;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。
扬州,江苏省地级市,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。是世界遗产城市、世界美食之都、世界运河之都、东亚文化之都、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,位于江苏省中部、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,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,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,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(扬州高邮市)之称,有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之称,又有着“中国运河第一城”的美誉;被誉为扬一益二、月亮城 。
扬州名人有远古时代的帝尧、有西汉“七国之乱”发起者吴王刘濞、有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(秦少游)、有“开门揖盗”的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、有著名电影演员秦怡。
扬州著名景点有瘦西湖、大明寺、个园、何园等。
既然我们是包车自由行,旅游路线可以随意变更,从浙江、安徽返回天津途中的扬州成为我们此行最后一个旅游目的地。提前联系好扬州邗江区恋家快捷酒店,连同晚餐也提前预订下来,以免天色已晚还要四处去联系容纳20人团队的晚餐。当晚住宿之际,就把扬州瘦西湖等景点的图片拍下来,以便让大家有点感性认识。清晨吃罢早餐就直奔瘦西湖而去了!
襄友们在扬州停留就是冲着瘦西湖去的,也别说,瘦西湖的名声堪比杭州西湖。瘦西湖,原名保障湖,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,总面积2000亩,水上面积700亩,游览区面积100公顷。清乾隆年间,扬州的盐业兴盛,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,湖心淤塞,盐商便出资疏浚,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。
关于瘦西湖名称由来是这样的,乾隆元年(1736),钱塘(杭州)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,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,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,赋诗道:“垂杨不断接残芜,雁齿虹桥俨画图。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。”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,在诗人眼中,扬州和杭州一样,市井繁荣,故称“销金锅子”,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,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。
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,有“园林之盛,甲于天下”之誉。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,包括五亭桥、二十四桥、荷花池、钓鱼台等。
我们从瘦西湖的北门进入,浏览沿途风光,一处有着四尊铜像的景点名叫“四相簪花”,这可是在扬州广为流传的一段趣闻轶事。宋朝韩琦任扬州太守时,因家中种植了芍药出现奇花“金带围”,更为惊奇的是一支茎上连开四朵,于是韩琦邀请王安石、王珪、陈升之三人前来欣赏,四人在宴会上各簪“金带围”一朵。在以后的三十年中,簪花的四人陆续做了宋朝的宰相,“四相簪花”也成为一段佳话。
随后,我们在二十四桥小憩片刻。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,汉白玉栏杆,如玉带飘逸,似霓虹卧波。该桥长24米,宽2.4米,栏柱24根,台级24层,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。
据说,单桥名(二十四桥)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。《扬州鼓吹词》说:“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,故名”。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,周围山清水秀,风光旖旎,本是文人欢聚,歌妓吟唱之地。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,一个个姿容媚艳,体态轻盈,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,巧遇杜牧,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,请杜牧赋诗。
传说是优美的,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,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,但无以稽考,只能留给后人鉴赏。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,他在《补笔谈》中,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,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,证明了扬州无愧于“桥乡”的称号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借黛玉思乡之情,特别提到:“春花秋月,水秀山明,二十四桥,六朝遗迹……”。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“城里城外古迹很多,如‘文选楼’、‘天保城’、‘雷塘’、‘二十四桥’”。
鉴于时间有限,我们的瘦西湖旅游足迹止步于五亭桥。
五亭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,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,有“中国最美的桥”之称。五亭桥为青条石砌筑,正桥平面呈“工”字形,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,桥墩列四翼,各有三拱,正侧共十五个桥洞;五亭桥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;“上建五亭、下列四翼,桥洞正侧凡十有五;”桥的造型黄瓦朱柱,配以白色栏杆,亭内彩绘藻井;桥下列四翼,正侧有十五个卷洞,五亭桥五亭临水而建,重檐下方上圆,西为涌瑞、浮翠,涌瑞为方形重檐,浮翠为方形单檐;东为澄祥、滋香,澄祥为方形重檐。五亭皆绿琉璃瓦顶,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,另龙泽、滋香、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,珠栏画栋,亭与桥结合,形成亭桥,分为五亭,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,形成完整的屋面;桥身建成拱卷形,中心桥孔最大,呈大的半圆形,直贯东西,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,可通南北,亦呈小的半圆形,桥阶洞则为扇形,可通东西。史载,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,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桥。
至此,时近中午,原计划到比邻的大明寺参观行程怕也是没有时间了。仅以大明寺的一些介绍来结束我们的旅行吧。
大明寺,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(457—464年)而得名,距今已经1500余年。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,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。鉴真东渡日本前,曾为大明寺住持。从唐天宝元年(742年)起,先后十余年,历尽艰险,至第六次东渡成功,将我国佛学、医学、语言文学、建筑、雕塑、书法、印刷等介绍到日本,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我们无暇观赏鉴真纪念堂和大明寺,只能在大明寺外拍照了,也算是不虚此行。